近日天津公安局破获了一起涉案300万元的“有偿删差评”案。人民日报刊发专文揭露“有偿删差评”庞大的产业链,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黑灰产业的冰山一角。
什么是“有偿删差评”?
就是通过收费来帮卖家删除差评的一种职业。“有偿删差评”产业链的兴起确实跟卖家的心理和平台的“漏洞”有关。
这种灰产职业是电商快速发展留下的一个“漏洞”,与电商平台的规则设置不无关系。电商发展初期,为了以公平交易原则,设置了“好中差”评级制度。差评本无可厚非,但与平台规则捆绑在一起,涉及利益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。
差评不但影响成交量,有时还参加不了促销活动。
有了差评这么办?消灭它!于是一种有偿删差评的职业应运而生,美其名曰:职业删评师。
如果你真的信了他们跟内部小二有关系,那你就输了!
且不说平台内部规则森严,不是你想改就能改的,单说一个月薪2万的小二会为了200的外快丢点饭碗吗?
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
“差评”产业链是怎样从灰产到黑产的
首先,职业删评师会从卖家那得到买家信息,诸如姓名、电话、住址等等。
其后,他们以卖家的身份跟买家沟通,求爷爷告奶奶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。
这个时代,善良总是大多数,为此他们屡屡得逞。
不过,这种简单的方式后来很多卖家都会用,对职业删评师来说没有行业“壁垒”,需求也会下降。
所以他们接到的单,更多的是除此沟通不畅的“不识相”买家,你以为他们是从内部找关系删除,其实就是将灰产变成黑产了。因为“专业”,所以他们有更多的耐心和手法。文的不行,直接动“武”。
他们不惜游走在违法的边缘,对买家采用信息轰炸,在社交平台、同城网站上发布不实信息,比如卖房、交友、求助等等,无所不用其极,扰乱买家正常生活方式。
不断加码升级,更有甚者,还搞一些恐怖邮寄活动,比如逢年过节给你邮寄忌讳物品等等,很多买家不堪骚扰,以删除差评告终。
职业删评师和恶意评价师怎么就成了一路人?
这种虚张声势的违法,也有很多较真、骨头硬的买家不买账,为了对付这类买家,职业删评师开始建立行业“壁垒”,以此取得更多卖家的信任。
他们将“有偿删差评”产业链的发展推入到了第二个阶段。
此前的“口水”方式,职业差评师可以单打独斗的,但第二个阶段的“有偿删差评”必须依靠团队化运作才能实现。
同样,第一步是获取买家的基本信息。其后他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,查到买家更多的身份信息,比如支付宝账号、身份证号,户籍地址、淘宝账号等等信息。
利用这些信息,他们联系专业的制假团队,制作出买家的身份信息,然后化身买家,通过平台申诉入口上传资料,找回买家账号密码。成功得手后,自行在后台删除差评,神不知鬼不觉。此时你不相信他内部有关系都不行。当然这样有“技术”含量的活儿,面临的风险也大,收费也因此从几百到上千不等。
在平台发现此漏洞之前,职业删评师狠狠地赚了一波。毕竟这种方式卖家一般干不来,造假一条龙需要资源,卖家是不具备的,何况违法的事一般人也不敢干。
比起之前的信息骚扰,这种直接造假售假的行为,一旦锁定证据链,判刑是迟早的。
于是近年来,频频有人一不小心就玩到监狱里去了。此时,电商平台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通过技术补漏,加强审核机制,杜绝此类行为。
部分职业删评师开始转向另一个黑灰产业——恶意差评师,他们是最能洞悉卖家心理的人。
不同于普通买家给差评,肯定是遇到了较差的体验,心理不爽,就是为了出一口气。恶意差评师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要钱。评论有时也很“专业”,极具杀伤力,迫使卖家不得不主动联系。
恶意差评师,这碗饭也越来越难吃了
对恶意差评师来说,这么大的市场,东家不成西家成,总会有人付费删差评。“点点鼠标”就能享受收益,来钱又快。这个赛道上一下子涌入了不少心怀鬼胎的人。从职业删评师到恶意差评师,都是围绕“差评”在做文章。
于是平台方出台了“恶意评价”删除机制,职业差评师是恶意差评师的始作俑者,对其运行机制再清楚不过了。
于是他们调换身份又捞了一把。这一次,他们又是紧盯平台漏洞,打着技术删帖,公关删帖的幌子,操起了“有偿删差评”的刀。
认定为恶意评价,最直接的特征就是索要钱财。
这一次,他们同样以卖家的身份联系买家,但不是求你删差评,而是以退钱引诱你删差评。
你以为是真的,当你说出了金额,不好意思,他拿着截图去申诉,小二通常会通过聊天记录,默认是差评师通过差评来敲诈勒索。
如果买家不回复,不上当呢?
没关系,他们会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编个故事,一样可以达到效果,并且风险还不大。
通常的做法是,准备两个手机号,一个伪装成卖家关联店铺的手机号,另一个伪装成买家的手机号,用两个手机互发短信。
内容自己编,故事大概是:这个买家其实是一个职业差评师,差评的目的就是找卖家勒索钱财,只有免费给产品,或者直接给钱,才会把差评删除。
如果这样,小二也可以判定为恶意评价。
不过,随着平台规则的完善,信息的快递传播,违法风险的加大,其实“有偿删差评”这碗饭也越来越不好吃了。
但只要有电商的地方就必然会跟“差评”相关的产业,这些黑灰产业跟电商捆绑在一起,与时俱进,也在不断地迭代更新。
对于近年来持续遭受打击的“有偿删差评”产业链,聪明的人开始漂白自己,打出了“评价管理师”的旗号。
“评价管理师”到底是个什么鬼?
许多企业虽在电商平台开了旗舰店,但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团队,电商业务运营能力相对较差,遇到差评,更是不知所措。这类企业通常会将电商业务外包,于是“评价管理师”营运而生。
这类公关公司很多都是“有偿删差评”产业链的既得利益者,成功从中赚取了第一桶金。如今换了一个公关公司的马甲,打着维护评价管理的名义外经营,实际上从事的依然是“差评”上下游的黑灰产业——网络水军删帖、删差评。
他们的干法已经是组织化,比如,对于一些网站的负面新闻,伪造申诉信、律师函等虚假材料,以与事实不符涉嫌侵权为由要求网站删帖是最常用的手段,一般网站为了避免麻烦都会删帖。
从职业删评师到评价管理师,从电商平台到互联网领域,“有偿删差评”产业链似乎也在与时俱进。
如果没有差评制,哪有删差评?如果不是因害怕差评制引发的一些连锁反应,商家又怎么会铤而走险?
所以说,要从源头上遏制“有偿删差评”产业链的发展,还是得从平台规则制定下手。
比如像京东、天猫早已抛弃了差评制,采用了更人性化的打分制,多维度评价一个店铺。